寶貝媽咪的秀髮

剛生完孩子的筱潔最近梳頭或洗頭時,經常發現大把大把的頭髮落在地上,持續將近2個月,眼看頭髮愈來愈稀疏,掉髮情況依然沒有改善,擔心的筱潔忍不住上皮膚科就診……。

臺北長庚皮膚科及植髮中心主任陳建勳指出:「產後掉髮問題滿常見的,會來看診的產婦多半是掉髮嚴重且未見改善。」產後掉髮多發生在生產過後的3∼6個月,不過通常在產後1年會緩解,僅少數個案會持續落髮,約10個產婦有1個是這情況。至於懷孕階段亦可能出現掉髮困擾,不過應不是受到荷爾蒙的影響,可能是懷孕的食慾不佳、攝取營養不足,或是維生素、礦物質缺乏所致。
 
但是一般而言,孕期掉髮比產後掉髮的狀況少很多,陳建勳主任進一步解釋:「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大量分泌,動情激素、雌激素增加,會讓頭髮的生長期變長,且處於生長期的髮量比例會提升。」相對地,也會讓休止期的頭髮減少,因此,孕媽咪的頭髮看起來會比懷孕前濃密。
 
 
頭髮生長3週期循環
一般而言,頭髮的生長週期可分3個階段:生長期、退化期、休止期,陳主任表示:「此3階段重覆循環,頭髮亦周而復始的不斷生長與掉落。」
 
1生長期》近85∼90%頭髮處於生長期,此階段的頭髮每個月平均增長1公分,約持續3∼7年。
 
2過渡期》生長期的頭髮在進入老化、脫落階段前,會持續2∼3週的過渡期。
 
3休止期》頭髮處於休止期,亦即頭髮準備掉落、老化,髮根會完全萎縮、變細,並逐漸脫離周圍組織。休止期的頭髮約占10∼15%,此階段會維持約3個月。
 
 
每天掉幾根頭髮是正常?
由於頭髮的生長週期有3個階段,而正常人的頭髮約10%處於休止期,陳主任分析:「假設一個人有10萬根頭髮,10%是1萬根,而1萬根頭髮分3個月掉落,平均每天掉約100根頭髮屬於正常範圍,亦即『生理性掉髮』。」可是若每天掉髮超過100根,且連續2∼3個月,則要特別注意。
 
不過陳主任也提醒,梳頭髮時若經常發現掉髮是一大把,建議立即就醫。特別是女性掉髮的原因多種且複雜,最常見的即是減肥,尤其年輕女性因節食減肥造成營養不均衡,缺乏維生素、蛋白質引導致落髮。不過,某些藥物亦可能導致掉髮,例如:控制三酸甘油脂的藥物等。
 
 
孕期、產後的掉髮6因素
在認識頭髮的生長週期後,陳建勳主任進一步分析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懷孕期間或產後大量掉髮,以及什麼因素影響了頭髮正常的生長與脫落規則!
 
 
●孕期
1營養不均衡
一般而言,孕期會出現掉髮情況多與營養有關,例如:食慾不佳,或飲食挑嘴,因而缺乏微量礦物質或鐵質,陳建勳主任表示:「不見得是缺鐵性貧血造成。」一般而言,鐵蛋白在血液的含量約10∼290ng/ml;若想讓頭髮長得好,則血液中的鐵蛋白應達70ng/ml。」如果鐵蛋白在10ng/ml以下,雖不一定會造成貧血,對於頭髮的正常生長多少會造成影響,尤其懷孕中的女性,容易鐵質攝取不足而導致掉髮。
 
 
2缺乏蛋白質
缺乏蛋白質時,身體難以製造所需養分,此時身體會產生自動調節、維持生存機制,先犧牲次要的組織運作,選擇不供應養分。對於身體而言,頭髮即是次要的組織,因此不難發現開始出現掉髮現象。
 
 
●產後
1產後女性荷爾蒙驟降
產後3∼6個月好發掉髮情況,造成因素首先是荷爾蒙驟然下降,使得孕期處於生長期的毛囊快速進入退化期與休止期,導致產後有大於正常比例(10%)的頭髮處於休止期,引起掉髮量大增。
 
 
2生產造成的身心壓力
生產過程所引發的大量出血、體力透支,或產前產後所造成的壓力、負面情緒等因素,皆可能造成休止期落髮。
 
 
3照顧Baby睡不飽
生產後,產婦為了照顧寶寶而造成睡眠不足、身心疲累等,陳主任表示:「亦可能導致生長期的毛囊進入休息狀態,加重產後掉髮情況。」
 
 
掉髮超過半年,應就醫!
原則上,產婦在生完小孩的3∼6個月會出現掉髮情況,然而有些媽咪可能持續掉得比較久,甚至一年才有所改善。此外,陳建勳主任指出:「亦要視生產的年紀而定。」其實女性亦可能有雄性禿,若產後持續掉髮,緊接著出現遺傳性落髮,如此一來髮量即可能變得異常稀疏。不過,他亦解釋:「遺傳性掉髮通常會有家族史,亦即產婦的親人有禿頭或頭髮稀疏的現象。」
 
一般而言,如果掉髮超過半年,陳主任建議:「此非正常情況,最好到皮膚科就診。」而皮膚科在檢查時,會先抽血以排除貧血、缺鐵等因素,若荷爾蒙失調引起,則會轉診到新陳代謝科進行診治。
 
 
7撇步,寶貝媽咪的秀髮
即使孕期或產後掉髮多在一段時間會逐漸好轉,然而媽咪們可以怎麼細心呵護,讓掉髮問題有所改善?
 
 
1以指腹清潔、按摩
洗髮時建議以指腹按摩頭皮,避免用指甲摳洗頭皮,以免不慎將頭皮摳破產生傷口,一旦傷口受到細菌感染,引起毛囊炎,陳建勳主任表示:「嚴重時可能造成毛囊被永久破壞,造成疤痕性掉髮。」
 
另外,陳主任經常遇到患者詢問:「太常洗頭是否會引起掉髮?」對此,他表示:「其實掉髮與洗髮次數無關。除非洗頭的方式不正確,像是以指甲大力搓洗,可是一般人不至於這麼做。」不過,有些人會發現兩、三天洗一次頭髮時,掉髮量似乎有變多的傾向,陳主任解釋,主要是一些休止期的頭髮掉落時,會先掛在頭皮上,洗髮時經由搓洗、沖淨的過程一併掉在地上,令人產生掉髮量增加的錯覺。
 
 
2水溫不宜太燙
洗頭的水溫不宜太燙,尤其患有脂漏性皮膚炎或毛囊炎的孕產婦,當頭皮已經發炎,又以熱水刺激,可能導致發炎加重,亦讓頭皮難以恢復健康,甚至必須就醫塗抹藥物治療。
 
 
3吹髮前先用乾毛巾拍乾
吹髮前先用乾毛巾拍乾,除此,吹風機的溫度不宜太高以免損傷毛鱗片,造成容易分叉、斷裂。若想適度保溼、滋潤頭髮,也可在吹頭髮之前先塗上護髮素,以維持水分。陳建勳主任指出:「尤其在趕時間時,必須將吹風機溫度調得比較高以快速吹乾頭髮,建議先抹護髮素鎖住水分、保護頭髮,以免髮質在吹整過程受損。」
 
 
4使用寬齒梳梳頭
建議使用寬齒梳梳頭髮,另外,在梳的時候,一手握住頭髮中段,先梳開髮尾糾結部分,再由上到下順勢梳下來。特別當頭髮溼溼未乾時,梳頭髮的動作盡量輕柔,別用力拉扯,陳主任指出:「發現有些患者的確因為長期拉扯頭髮,造成頭皮受傷而長不出頭髮。」除此,他亦觀察到,有些習慣綁馬尾的女性,由於固定且持續拉扯頭皮某些部位,造成嚴重掉髮。
 
 
5適當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
孕產婦皆應注重均衡營養,適當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,因蛋白質是頭髮生長的養分,維生素則有助於頭髮生長。陳建勳主任補充:「掉髮嚴重的患者來皮膚科就診時,通常會開立B群或鋅讓病人補充。如果經由驗血,發現血液中的鐵蛋白含量過少,會開立鐵劑讓患者補充,估計3∼6個月即能有所改善。」
 
 
6適度頭皮按摩
適度進行頭皮按摩雖可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,但不見得有助生髮,陳主任提醒:「仍要視掉髮原因而定。如果是雄性禿,主要是與遺傳及賀爾蒙相關,無法單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,建議就醫。」
 
 
7放鬆心情、睡眠充足
釋放壓力、放鬆心情以保有充足的睡眠,可維持身體新陳代謝的基礎;若睡眠不足,易使毛囊無法獲得足夠養分而增加掉髮機率。尤其孕媽咪也許因為初期孕吐、或末期胎動頻繁而睡不好;至於產婦則可能為了照顧新生寶寶而難以保持作息正常,盡管如此,陳主任指出:「媽咪盡量找時間多休息,甚至也請家人幫忙照顧寶寶,讓自己維持足夠的睡眠。」
 
 
常見護髮疑問
1產婦能染髮、燙髮嗎?
生產完的媽咪總忍不住想進行染、燙等「變髮行動」,讓自己看起來有精神,陳建勳主任建議:「待產後3∼6個月的掉髮情況緩解,再進行染、燙髮會較為恰當。」他解釋,倘若產婦進行染、燙髮時,剛好遇到產後3∼6個月的掉髮期,則不易分辨掉髮是何種因素造成。萬一染、燙髮引起頭皮受傷,再加上產後的掉髮期,恐讓掉髮情況加劇,導致髮量稀疏。
 
 
2能用生髮水來增進頭髮生長嗎?
倘若媽咪擔心產後掉髮嚴重,可先諮詢皮膚科醫師後,視情況使用生髮水來增進頭髮生長。陳主任指出:「如果是雄性禿引起,建議先找出引發原因。」不過他也提醒,尚在哺乳的媽媽則建議停餵母乳以後再使用,以免頭皮吸收了生髮水中的化學成分,藉由哺乳過程傳給小孩,影響寶寶健康。至於孕婦,則建議生產完後再使用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itleyqi7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